在中国四川邛崃市西南18公里处,藏着一个千年古镇。
平乐古镇。
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进入快节奏的发展,高楼林立,车马喧嚣,这里却依然保留那一份静谧与从容。
(资料图)
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青石铺成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浸染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水光山色。
在这里,除了延续千年的美景古韵,还有藏在深山里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 非遗瓷胎竹编技艺。
中国人爱竹,爱到骨子里。
东坡曾云:“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而在四川上百种竹子中,平乐古镇盛产的慈竹,是瓷胎竹编的绝佳材料。
西晋左思曾在《蜀都赋》里写道:
“邛竹缘岭,菌桂临崖。”
“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凋,常晔晔以猗猗。”
用以赞美慈竹品质之好,但也不是所有慈竹都能够用来进行瓷胎竹编。
“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
这是瓷胎竹编行当的老话,说的就是竹编原料的“金贵”。
它只能选用生长在山阴坡地的慈竹,2年为最佳,经裁料、刮青、冲头、揉丝、染色等十多道工序,加工成细如发丝、薄如蝉羽的竹丝。
再经过匠人们传统独特的技艺,一丝一丝缠绕在瓷器上。
上千条竹丝在匠人手中穿梭,竹丝依胎成形,随胎编织,紧扣瓷胎,胎弯竹弯,形曲篾曲。
编织成功后,竹丝和瓷胎浑然一体。
瓷胎竹编,工艺精湛复杂,但最后呈现出来的却极其安静,极其朴素,也许正应了道家所说“大道至简”。
简到极致,便是大智
简到极致,便是大美
清朝时期,瓷胎竹编一直被作为贡品,只有皇室的人可用。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来自中国的瓷胎竹编第一次亮相就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并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艺术之花”,斩获银奖,名震中外。
据四川邛崍当地匠人说,日本在80年代曾专门派人来学习,但因为日本没有适合的竹子,这项技艺才没有在日本发展起来。
但在国内,瓷胎竹编的命运却不容乐观。
由于原料稀少,技艺复杂,这门技艺几近失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一名叫林绍清的匠人还在坚持。
即使到今天,能够真正掌握瓷胎竹编技艺的人也寥寥无几。
快节奏的社会,很少有人再愿意花上十几年的时间,沉下来,去学习,去传承一门技艺。
而在平乐古镇,瓷胎竹编工艺传承人游伟,即使在最困苦的时候,也没想过放弃:“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就这么丢了。”
90年代初,游伟就开始跟师傅李万东学习瓷胎竹编,而李万东正是瓷胎竹编重要代表人物林绍清的亲传弟子。
学习瓷胎竹编,一把镊子一双手,看似简单,入门却至少需要3年。
当年跟游伟一起学艺的百多个师兄弟中,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两三个,这其中还包括他自己。
凭借精湛的手艺,游伟很快成为了竹编工厂负责人。
但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依靠手工完成的竹编工艺逐渐失去了市场。
厂子倒闭了,越来越多的竹编艺人选择了离开。
但游伟割舍不下传承下来的手艺。
他在平乐古镇租下一间门面,继续守护着瓷胎竹编。
2008年,瓷胎竹编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而作为瓷胎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游伟也开始尝试将这门技艺与日常生活,现代审美更密切地联合起来。
“瓷胎竹编技术在清朝就有了,我是第五代传承人,不能封闭,不能让技艺在我这里断了。”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瓷胎竹编保温杯,便是游伟与“成都手作”合作开发的一款非遗产品。
第一眼看到这款保温杯的感觉,就感觉特别舒服和亲切。
外观古朴,看似不事雕琢,却因为够质朴、够真实,拿在手中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让人感到贴心和温暖。
根根纤细如发的竹丝依胎成形,接头藏而不露。
散发着清凉宁静,朴质温润的东方美。
比我们想象中的耐用,并且越用会越喜欢,竹编质感也会越发温润。
里面则采用SUS304不锈钢保温内胆,保温效果真的很好,冬季保温,夏季保冷,可以说是好看又实用。
不仅可以成为家居好物,还可以带出去野餐、露营, 轻轻松松就能出片。 木盖指环提手设计,方便拎起,携带方便,哪怕随便一放,都是风景。 注:瓷胎竹编保温杯不包含图片竹编挂件 瓷胎竹编手工技艺繁复,即使是手艺精湛的匠人每日编织, 每月能产出的瓷胎竹编作品也是极为有限的, 这也注定了瓷胎竹编作品的价格并不便宜。 此前某奢侈品的中国品牌推出一款瓷胎竹编杯,一只小杯子价格就高达4500元,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 但对于游伟而言,他最大的梦想,一直都是瓷胎竹编技艺能够 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也因此,我们得以以超值的福利价拥有这一款瓷胎竹编保温杯。 瓷胎竹编保温杯非遗技艺,手工编织保冷保温,防霉防蛀四款规格,满足不同喜好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此外我们还为大家寻得一款非遗蒲扇,在瓷胎竹编保温杯的基础上,在这个夏天为大家带来另一抹清凉。 —— 非遗手作新繁棕编蒲扇。 童年的夏日记忆里,总有一把蒲扇带来缕缕清风,伴我们入眠。 这把新繁棕榈蒲扇由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志勇师傅带领徒弟,经棕叶处理、手工编织、锁边装饰等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 蒲扇取材于自然,朴实无华,没有什么复杂的装饰与图画,摇曳的却是人间的烟火和自然风味。注:因为蒲扇订单数过多,且是纯手工编织,现货已售空,预计6月发货。
新繁棕编蒲扇非遗技艺,匠心手作天然棕叶,轻巧风大不同颜色不同规格可供选择点击图片,即可购买▼01
传统编织工艺
纯手工制作
纯粹地道的瓷胎竹编,用的是四川邛崃山长在阴面的“慈竹”来做。 而且要挑选节长66厘米以上,没有划痕、花斑的、长了两年时间的慈竹,因为它的竹节长,才能 拉出比头发还细的丝。 而成都手作瓷胎竹编保温杯,便是严格挑选生长期为2-3年的无斑点划伤且生长在阴面的慈竹。 1公斤的慈竹,经过刮青、烤色、制丝等十几道工序,最后 仅能产出10g的竹丝。 千百根 薄如丝绸, 细如毛发,并且 粗细均匀的竹丝,被均匀地编制于器具上。 要将细软的竹丝紧贴着瓷身编织,没有几十年功力,根本做不到, 最厉害的地方在于,长度有限的竹丝在编制过程中往往得多次接入新的竹丝,但几乎看不出接头。 不需要使用胶水黏合,长期使用也不会脱落,这是传承人的手上功夫,更是多年来的经验积累。 复杂的工艺,极考验匠人的手艺、耐力和眼力,一步错了,全部都要重来, 再精密的机器也无法替代。 每一件瓷胎竹编的编制,都是一次恪守静笃的修行。现代器具与传统工艺相融合,典雅大方。持手与竹节位置握住时会自然而然地扣住,手心相握,传递恰到好处的温度。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注:瓷胎竹编保温杯不包含图片竹编挂件02
保冷保温
随想随饮
很多人有个误区,就是保温杯多是冬天拿来保温的。 但其实好的保温杯,冬天保温,夏天保冷。 炎炎夏日,随时随地能够喝上一口冰水,想想就觉得清凉痛快。 而这一款瓷胎竹编保温杯采用SUS304不锈钢保温内胆,冬季保温,夏季保冷。内旋杯盖设计,加之橡胶圈密封,完全不用担心漏水。 出门保温杯里装上或者冷饮、雪糕什么的,喜欢喝咖啡的,还可以拿TA来外带冰咖啡。 就算顶着炎夏在路上走,杯中饮品都能维持在绝佳的沁凉温度。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03
防霉防蛀
经久耐用
瓷胎竹编保温杯全凭手工操作,使用的竹材是表面纤维最紧密的一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竹编制品 不变形、 耐干燥、 防虫蛀和 耐水洗的特性。 并且使用越久,触感越好,逐渐散发出被 岁月浸染的迷人光芒。 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四种不同规格,不同设计的保温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喜欢挑选。 竹编保温杯300ml口径约37mm 底径约62mm 整高约115mm 杯身采用粗细均匀的原色竹丝和烤丝混合经纬编织而成,杯身线条优美、造型圆润饱满,密密麻麻编织的精细竹丝规则又细腻。 杯身、杯底全部用竹丝包裹住,整个竹面泛着光泽,美观沉稳,持握舒适。 竹编保温杯350ml口径约46mm 底径约70mm 整高约221mm 杯身采用原色竹丝和烤丝混合经纬编织而成,原色竹丝粗,烤丝细,交叉编织让整个杯身线条感更为突出。 杯身竹丝包裹,杯底则保留保温杯杯底原装样式,保证杯子的平稳放置。 竹编保温杯500ml口径约46mm 底径约76mm 整高约260mm 杯身采用原色竹丝经纬编织而成,三种不同粗细大小的竹丝构成了线条优美独特的杯身竹编设计,竹丝包裹,圆润饱满,持握舒适。 大容量水杯,杯底保留了保温杯杯底原装样式,使杯子放置更加平整稳固。 竹编保温杯900ml口径约46mm 底径约80mm 整高约293mm 杯身采用粗细均匀的原色竹丝和烤丝混合经纬编织而成,整个杯身原色竹丝为主,烤丝混合编织出规律的图形,使得杯身线条独特,整个造型圆润饱满,持握舒适。 大容量水杯,杯底同样保留了保温杯杯底原装样式,使杯子放置更加平整稳固。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注:瓷胎竹编保温杯不包含图片竹编挂件 在游伟的工作室,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竹编工具。 其中有一把刮刀,来自游伟的师父李万东,经年累月,这把揉竹丝用的刀片已经凹陷下去了。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工匠就是这样。”游伟这样说道。 广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