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后迈入全面净值化的第一年。不久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2022年)》(下称 《报告》)显示,受“赎回潮”影响,2022全年银行理财市场整体规模出现萎缩,截至年末,27.65万亿元的存续规模,较2022年初下降1.35万亿元,同比下降幅度为4.66%,这也是2019年以来同比增速首次出现负值。不过展望2023年,伴随着“赎回潮”逐渐进入尾声,分析师们开始转向乐观。中信建投(601066)分析师杨荣预计银行理财规模有望恢复正增长,同比增幅5%-6%,年末余额有望达到29.5万亿元左右。
存续规模同比下降4.66%
“权益与债券市场波动是理财规模下滑的主要原因。”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指出,2022年银行理财规模下降主要是由于上半年权益市场调整导致“固收+”产品受冲击、下半年债券市场调整导致实时赎回“纯固收”产品受冲击所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报告》显示,2022年,共有260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94万只,累计募集资金89.62万亿元,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
分机构类型来看,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存续产品只数1.39万只,存续规模22.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9.36%,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0.44%。其次是城商行,存续规模2.45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为8.85%。
谈及理财公司市场份额提升的主要原因,杨荣认为一方面是中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在2022年11月赎回潮中赎回规模更大;另一方面则是中小银行自身发行理财产品数量在减少,而且中小银行在加快代销理财子公司的产品。
展望2023年,杨荣预计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同比增长5%-6%,年末余额有望达到29.5万亿元左右,主要原因有五:(1)随着经济复苏进程加快,权益市场和债券市场或将表现较好,银行理财破净率将降低,理财破净赎回潮将减退;(2)中小银行转型代销,助力理财规模增长;(3)个人养老金制度在试点推进,银行理财的客户数将增加,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和养老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将稳步提高;(4)各类创新型理财产品在不断涌现,规模在持续提高,比如:ESG理财产品、权益类理财产品、“专精特新”理财产品等;(5)随着财富效应的逐步显现,预计居民超额储蓄将部分释放为银行理财。
理财投资者风格更趋保守
理财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门槛大幅降低,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671万个,较年初增长18.96%。其中,个人投资者仍是购买银行理财的主要群体,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新增1508.09万人至9575.32万人,占比99.01%。
从投资者风险偏好分布情况来看,2022年,受股市、债市先后大幅波动影响,理财投资者整体风格更趋保守,其中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前一年同期进一步增加,分别增加1.10个百分点和0.55个百分点;风险偏好为三级(平衡型)、四级(成长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则相对减少。《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是风险偏好为二级 (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为35.44%。
总体上看,2022年在资管行业打破刚兑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借助其长期稳健的资金供给渠道、专业优质的资产管理能力、丰富多元的创新产品设计等优势,还是实现了较为平稳的产品收益。
《报告》显示,2022年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602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198亿元,同比增长1.45倍。综合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09%。
虽然在连续受到权益、债券资产价格冲击后,当前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偏好仍处于低位,但王剑认为理财产品受冲击最大的时点已过去,“随着客户风险偏好增加,预计理财产品将增加长久期、“固收+”产品创设,这在带来新增资金同时,包括新股打新、转债/定增策略、量化套利、Reits投资等绝对收益策略会更受青睐。”王剑预判2023年随着权益市场温和上行,部分机构将探索通过“雪球”等衍生品参与权益市场。 记者 赵琦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