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晶泰科技与礼来签署了一项 AI 小分子新药发现合作项目,礼来将向晶泰支付最高可达 2.5 亿美元的预付款及里程碑费用。这是晶泰科技所有的合作项目中最高的一笔交易,也是第一笔里程碑费用。意味着晶泰科技以AI+实验机器人(300024)驱动模式逐渐成熟和被市场认可。
(资料图片)
进一步了解到,此次合作中,晶泰将使用 “干实验室” 与自动化机器人 “湿实验室” 结合的技术,为礼来从头设计并交付具有竞争力的候选化合物,赋能礼来开发并向临床推进具有竞争力的新药管线。
根据协议,针对某个未披露的创新靶点,由晶泰科技利用其特有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 ID4Inno™ 研发首创新药,填补礼来未满足的临床用药需求。
截至目前,依托核心技术平台为ID4 (Intelligent Digital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智能药物研发平台,晶泰科技正在执行的新药项目有180+,涉及管线60+。
不过,在公司合作的项目中,涉及“first-in-class”的项目公开可查的仅两项,2021年7月公布的与全球领先的小分子抗肿瘤新药开发的生物科技公司勤浩医药合作,就全新靶点共同开发小分子首创新药,用于恶性肿瘤治疗。2022年8月披露的与齐鲁制药合作,聚焦恶性肿瘤领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恶性肿瘤治疗带来更多源头创新动力(310328)和更先进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此外,2021-2022年公司密集宣布药物发现合作,与包括华东医药(000963)、德国默克公司、青煜医药、正大天晴、联邦制药、德琪医药、百普赛斯、中奥生物、开拓药业、京新药业(002020)、希格生科、启德医药等国内外的大pharma、Biotech公司达成新药发现合作,以AI算法同时驱动多个抗癌药物研发项目和AI赋能工艺优化项目。
其中,2021年初公司与生物科技公司PhoreMost达成合作,仅6个月时间就攻克了“不可成药”靶点之全新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靶点,显现出公司AI算法的技术优势。
今年5月,与默克公司合作探究不同聚合物添加剂对治疗 II 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盐酸二甲双胍晶体形态的影响取得突破性成果。进一步加强了国内AI制药行业头部的Biotech地位。
晶泰科技成立于2014年,2018年首次为辉瑞提供商业化的AI服务,彼时晶泰科技以AI CRO模式为主,公司融合量子物理与人工智能,建立小分子药物模拟算法平台,提高算法的精确度和适用广泛度为药企提供服务。
2015年医改之后,在药监局的鼓励下大量创新药雨后春笋般涌现。伴随着ChatGPT引发的一场AI热潮,早已在AI方向布局的国内医药公司迎来前所未有发展良机。也出现一大批AI制药投资事件。
2021年,晶泰科技完成近4亿美元D轮融资创下全球AI医药投资最高纪录,彼时估值超过130亿人民币。
如今,晶泰科技利用公司ID4Inno™平台研发以重点布局小分子肿瘤药物,延展至大分子ADC/实体瘤和前瞻性疗法。从0到1,晶泰实现AI服务到CRO+Biotech的完美转身,实现小分子、大分子药物发现和化学合成服务、药物固体形态研发以及自动化智能化的全链条覆盖。
目前,公司在研管线中有三个产品进入IND,其中XBD-101获得FDA批件,该候选分子具有高选择性,高活性,对多个临床耐药突变敏感,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前有效性和安全性等优点,XBD-101是现有竞品中覆盖突变最多及药效最优的新一代抑制剂。该项目已在中国和美国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可以看到,晶泰科技已经能够和全球竞争力的better(同类最优)药和first(前沿差异化原创新药)的企业在管线上展开竞争。未来随着工程师红利释放和新兴市场需求的巨大潜力,相信本土AI制药新势力将获得不错的投资机会。
目前来看,中国AI制药在临床上具备相对优势,但药物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还没有夯实。晶泰科技如果能够在临床上突破尤其是在临床2期阶段,未来将会是广阔天地。
ID4Inno™ 搭载了晶泰科技的高精度计算化学算法与500 多种 AI 模型,可以针对靶点探索超大规模的可成药空间,对多种药物性质进行设计和筛选。利用 ID4Inno™ 算法平台形成 AI 算法与真实实验的 DMTA(设计-智造-测试-分析)闭环,在模型迭代中不断优化分子设计,直至找到各方面成药性质超出预定基准的理想的药物候选分子。
(责任编辑:刘海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