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新的目标:到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3.5%、16%左右。
这些明确目标也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节约资源也是发展生产力,是最有效的环境保护,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是实现“两山”的关键。如何实现并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呢?笔者有以下建议。
重视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要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尤其要注重社区的参与。过去一些社区设有废品收购站,分类回收头发、玻璃、牙膏皮、旧电池、纸片、废铜烂铁等,而可降解材料则作为肥料利用,全民参与,在源头实现垃圾分类利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说,要重点关注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问题,鼓励乡镇层面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举措。
现代可再生资源利用须从资源开采、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再生等不同环节下功夫。资源开采应确保对环境破坏降到最低;资源利用效率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做到物尽其用;资源再生则充分利用废弃的物质“二次采矿”,从而减少对原生自然资源的挖掘;另外,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上,要提升高质量循环利用能力。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循环型农业是节约资源的重要举措。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大幅度考虑农药、化肥、地膜、激素、除草剂等的减量,创新生态农业实践,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增效,并通过提供健康农产品,从源头保障公众健康。生态循环农业利用自然界中各种要素,如秸秆、动物粪便、人粪尿、园林废弃物、菌棒、酒糟、剪枝、屠宰厂与渔业废弃物、城乡可降解生活垃圾等,作为有机肥生产粮食作物,对于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巨大帮助。除此之外,生态循环农业还包括节水灌溉、恢复生态平衡、传统种质资源繁育与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产品收储等内容,都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需要着力的领域。
避免食物浪费。针对过去比较普遍的食物浪费现象,我国已于今年4月出台了《反食品浪费法》,全面推动厉行节约、反对粮食浪费。提倡光盘行动无疑是很好的举措,但笔者认为,还必须提高食品的品质,尊重农民的劳动,推动优质优价的良性循环。
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提升公众意识。如今习以为常的一次性餐具、洗刷用具,农田里的一次性地膜,礼品乃至书籍一次性的包装材料等,都是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带来的塑料环境污染不容忽视。笔者建议,未来可从资源税上加大对于一次性用品生产和消费的征收力度,以鼓励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从消费端来看,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如鼓励消费者形成自带日常用具的习惯,形成用生物质材料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农田地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