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国博新展多维度呈现犀尊前世今生
在“数说犀尊”展上,借助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增强现实等技术,观众能捕捉更多文物高清细节。 本报记者 邓伟摄
历时近1年,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以全新的“形象”与观众见面。在国家博物馆专门举办的“数说犀尊”展上,观众通过一台可视导览器,就可与这件2000余岁的文物“对话”,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藏在犀尊内的17件文物也同步亮相。
展柜内,一只灰色陶瓮斜躺在黄土中。这是犀尊重现天日时的场景——1963年1月11日,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村民用锄头取土时,意外挖破了一只灰色大陶瓮,瓮里立有一尊铜犀牛。犀牛背后有盖,内藏17件其他器物,包括铜镜、带钩、锉刀等。如今,它们都被悬挂在展柜壁上展示。
为呈现犀尊的前世今生,国博综合运用了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数字手段多维度展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学研究成果。“在地下沉睡了数千年,犀尊表面遍布锈蚀。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可以看到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犀尊内部构造和材质机理。”国博工作人员举例,“通过数字手段,普通观众也能一眼看懂古代匠人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比如,利用X光探伤仪对文物多角度拍摄发现,犀尊器身多个部位发现铸造垫片,头部和四足有盲芯,这为犀尊采用范铸法铸造提供了佐证。”(刘冕)